10月10日,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设计学科范式重构与成果转化”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合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召开。来自省内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企业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下设计学科的未来走向、范式革新及成果转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为推动设计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座谈会由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道义主持。

交叉融合与范式创新成为核心议题。多位专家表示,交叉融合是设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融入,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的创新。设计学科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基础上,提升学科、专业交叉力度,形成文科、工科支撑设计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针对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具体专业,建议弱化院系壁垒,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不同专业界限,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科的独特优势。在谈到地方院校发展时,专家们认为,地方院系应找准与省会高校及“双一流”高校的差异性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结合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与产业行业特点,探索不同院校差异化发展路径。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创新链。“成果转化是设计学科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短板。”一位来自企业界的代表直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需要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通从创意到产品、从实验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专家建议,通过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与新兴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重点发展专业硕士人才的学术与实践能力培养。同时,适度精简专业数量,聚焦优势研究方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教学改革与地域文化赋能未来发展。针对设计教育,专家们指出,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要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固有模式,构建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课程体系。要加强院校合作,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亮点,通过设计学科赋能,将地域文化元素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此外,加强团队建设与项目合作,推动“智能+”交叉专业群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手段提升艺术设计的效率与影响力,也是未来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次座谈会气氛热烈,取得丰硕成果。与会人员通过思想碰撞与智慧交流,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设计学科的重构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设计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携手共进,推动设计学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美术与设计学院:何磊/文,周高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