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读书讲堂在滨湖校区开讲——以徽式书香为引,探索通识教育与地域文化传承新路径

时间:2025-10-17编辑:沈瑞芮  预审:钱立青审核:周倩来源:教务处(学位办、招生办、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 点击:

2025年10月15日下午,正值合肥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阅+历”读书讲堂在滨湖校区正式开讲。首场讲座《“阅+历”:徽式书香的传承与发展》由教务处处长钱立青教授主讲,滨湖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荣主持。

作为学院综合素养类通识选修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历”读书讲堂的开设旨在突破传统阅读“单向输入”的局限,以“阅读+实践”的融合模式丰富学生读书形式,助力“书香合师”建设。“阅+历”读书讲堂在滨湖校区的举办,既呼应了学院70周年校庆“传承办学底蕴、彰显育人特色”的核心主题,也针对滨湖校区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文化感知,将地域文化资源与通识教育目标深度结合,为校区文化建设提供了课程化载体。

周荣在主持讲座中阐释了“阅+历”读书讲堂在滨湖校区开设契机与核心意义,指出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阅读认知与行为习惯,有效提升综合素养,也为滨湖校区“书香校园”建设注入新活力。

钱立青教授授课中以“区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阅读教育创新”为核心脉络,以徽州文化为样本,系统梳理了安徽境内代表性地域读书景观的文化内涵——从徽州古书院的“讲会制度”,到桐城派文人的“家族读书传统”,再到近现代皖籍学者的“读书与救国实践”,通过史料考证与案例分析,为“阅+历”模式的提出提供了历史依据与文化支撑。在阅读模式内涵解读方面,钱教授明确界定了该模式的核心是知行合一: ‘阅’指向经典阅读与理论认知,要求学生突破‘碎片化阅读’局限,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历’指向实践体验与创新运用,鼓励学生将阅读所得与校园生活、社会观察、专业学习相结合,实现‘从书本到生活’的转化。同时,他结合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提出“阅+历”模式的三大实践路径:一是“经典重读”,结合地域文化选读典籍;二是“场景实践”,组织学生探访地域文化场所;三是“成果转化”,鼓励学生以调研报告、创意作品等形式呈现阅读收获。授课过程中,还通过互动话题,与现场学生展开深度交流。面对学生的疑问,钱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与教学经验逐一回应,现场互动氛围热烈,形成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探讨有效互补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整个会场济济一堂,大家都在认真听讲,全程两个半小时,无人走动,更无人用手机。

据悉,“阅+历”读书讲堂开设以来已持续了两年时间,凭借其“地域特色鲜明、理论实践融合、互动形式多元”的课程优势,不仅获得校内师生的广泛认可,其课程建设模式也受到教育领域同行的关注。为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与育人效果,读书讲堂不断推进机制优化与内容创新:在管理机制上,建立“班组制”,教务处和图书馆配备了课程助理和指导教师跟踪学习全过程,通过“课前预习打卡、课中互动记录、课后实践报告”的全流程管理,确保学生参与深度;在内容安排上,邀请校内校外多位教授、专家围绕“地域文化”“经典阅读”等主题开展授课,丰富课程的人文气息与跨学科视野;在资源整合上,联动学院教务处、图书馆、团委等部门,整合馆藏文献资源、校园文化活动资源与校外实践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悦读—精思—述作”的全链条支持。此次滨湖校区首课的成功举办,既是“阅+历”读书讲堂课程建设成果的延伸,也为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在多校区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今后,学院将继续以“书香合师”建设为抓手,深化“阅+历”读书讲堂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与通识教育的融合点,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优质的课程平台。(教务处、图书馆、团委、滨湖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