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就业创业工作处牵头,联合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及教育部、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共同主办的生涯探索工作坊,在中国·合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咖中心成功举办。教育部“匠心筑梦创新创业”“红色文化育人”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及省级“女大学生成长”“新时代小先生制”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专家、企业导师、多校学生代表等30余人参与,通过三级工作室联动机制,为革命老区学子、女大学生、师范院校学生群体提供精准化职业生涯与创新创业指导。

名师领航:匠心筑梦激活成长动能
教育部“匠心筑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玉运用OH卡技术引导破冰,ICF国际共创教练方灵欣构建“内在探索-外在表达-职场赋能”三阶进阶体系。工作坊通过回溯高光时刻、意愿光谱分析挖掘学生核心驱动力,解析“跟随者-叛逆者-自我成就者”职场进阶路径,并整合“可迁移技能+意义经验+人脉资源”三位一体发展模型,重塑职业成长底层逻辑。

三重聚焦:精准赋能特色群体
工作坊依托三级工作室协同优势,实现分类施策。赋能革命老区学子——教育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室与皖西学院韩梅工作室将红色基因融入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将个人奋斗与老区振兴使命结合;赋能女大学生群体——合肥工业大学储文静主持的女大学生成长工作室提供职场关系模型,针对性破解女性职业发展瓶颈;赋能师范院校学生成长——新时代小先生制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周贵勤表示,该工作室结合“小先生制”实践经验,推动师范生从“学习者”向“教育引领者”角色转化。
企业导师同步解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布23个紧缺岗位胜任力模型,促成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长效协同:构建生涯教育新生态
本次工作坊是深化“就业-培养”联动改革的关键实践。未来将重点推进建设安徽省高校首家职业生涯发展实验室,打造教学研一体化平台;开发芯片设计等高新产业定制训练营课程,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适配;建立名师工作室跨校育人联合体,形成资源协同长效机制。(就业创业工作处何晶晶、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