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自2024年11月起,以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为目标,举办第五期大学生“青春学习营”,以训练营为载体,线上线下集中开展“九个一”系列活动。活动坚持“学中做、做中学”用青年大学生的语言和方式讲好身边故事、宣传新思想,同时充分发挥朋辈辐射导学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素质。第五期大学生“青春学习营”由91名思政委员参与,组织精细研读20余场、沙龙分享30余次,专题讲座3场,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微视频评比大赛、素质拓展等活动7项,期间,学员们撰写心得文章100余篇,举办行知学堂等实践历练活动10余项,受到了参训学员的广泛认同和好评。
架起思想引领“定向梁”,探索理论武装新方法
一是突出价值引领。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活动开展,把青春学习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院党委副书记梁立昌出席开营仪式,并作首场专题报告。梁立昌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改革精神,培育创新意识,传承中华文化,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并对青春学习营全体学员提出要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基础;强化学思践悟,做到知行合一;强化示范引领,勇于挺膺担当的三点要求。二是突出思想领航。聚焦“学深悟透新思想”核心目标,组织学员深度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通过“分专题小组研讨+多场学习沙龙+学习座谈会”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扎根思想深处,筑牢理想信念的“压舱石”。

三是突出多维导学。学院邀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路丙辉教授为学员作了题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的“三有”素养及其培育》的报告,指出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一要有意识,二要有能力,三要有素质,既立足理论高度理解素养内涵,也能结合实践场景明确培育路径,为学生干部“三有”素养培育提供多元视角。
夯实文化传承“底蕴梁”,打造文化育人新场景
一是以校史竞赛强认知。举办“知校爱校荣校”知识竞赛,引导学员知校情、明校史、扬校风、铭校训,从“了解学校”到“认同学校”,夯实文化传承的认知基础。
二是以校庆微视频传校韵。围绕学校70周年校庆,学员以镜头为笔、以青春为墨,拍摄校庆主题微视频,内容包括历史变迁、杰出校友风采特色校园文化以及师生奋进故事,将合师70年育人底蕴转化为可视化的影像作品,让校园文化从“文字记载”变为“生动传播”。
三是以主题演讲融校魂。举办“我与学校共成长”的演讲比赛,引导学员回溯学校七十年栉风沐雨的办学历程,展望未来,推动学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学校发展”,在赓续合师育人薪火中强化“校荣我荣”的情感共鸣,让文化传承从“外在传播”转为“内在认同”。

激活知行合一“实践梁”,注入使命担当新活力
一是以西迁精神铸实践底气。举办“学习西迁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专题学习活动,通过影像观摩、集体研读、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思想碰撞。学员们通过影像观摩重温西迁先辈扎根西部的峥嵘历程、以集体研读深挖“听党指挥跟党走”精神内核,借辩论赛激荡“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思想火花,从历史中吸收精神力量,筑牢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的精神支撑。
二是以校园宣讲落实践行动。学员组织校园宣讲,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打磨“精美课件 + 生动说课”的宣讲内容,利用晚自习时间为班级同学开设“思政小课堂”,将理论学习成果从“个人掌握”转为“朋辈共享”,让实践行动在校园落地生根。
三是以基层实践提实践效能。青春学习营学员活跃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一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行知学堂”,其中10余名学员获得“优秀小先生”称号。既向孩子们传递知识,也在实践中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既为基层教育注入青春活力,也让自身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现“实践育人”与“自我成长”的双赢。

筑牢辐射传递“延伸梁”,拓宽思政教育新维度

一是聚焦朋辈示范。依托思政委员身份优势,进行朋辈导学传理论、朋辈互助传经验,推动思政教育从“学习营小圈”向“班级大圈”延伸,有效延伸思政教育覆盖半径。
二是聚焦成果转化。青春学习营围绕学“习”、讲“习”,传“习”三大阶段,推动学员在学“习”中提炼心得,在讲“习”中投身文化活动,在传“习”中讲好实践故事,让思政教育更鲜活可感,精准触达青年学子。
三是聚焦长效浸润。将学习营的“理论学习心得、实践作品和报告”,纳入“第二课堂”,择优在“合师学工”等官微官网宣传,将实践模式固化为“青春学习营”行动模板,让思政教育从“短期活动”转为“长效机制”,持续拓宽思政教育的覆盖维度与影响深度。(学生工作部:黄湘涛)